《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二级类是依据()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
A) 覆盖特征
B) 用途
C) 自然属性
D) 社会经济属性
E) 经营目的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中一级类设定依据(),考虑到农、林、水、交通等有关部门需求,设定"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交通运输用地"。
A) 土地用途
B) 土地经营特点
C) 土地覆盖特征
D) 土地经营目的
E) 土地利用方式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以服务国土资源管理为主,依据土地的()等因素,进行分类。
A) 用途
B) 自然属性
C) 坐落
D) 利用方式
E) 覆盖特征
通过变更地籍调查,不仅可以使地籍资料保持(),还可以提高地籍成果精度,逐步完善地籍内容。
A) 现势性
B) 系统性
C) 连贯性
D) 可靠性
试点区的初始地籍调查工作应严格按照()及技术设计书的有关要求实施,严把质量关,不断地总结经验。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B) 《城市测量规范》
C) 《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D)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美国的土地分类系统以()为主要分类依据。
A) 土地覆盖
B) 土地功能
C) 土地用途
D) 土地覆盖情况
解析:
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 GPS测量技术
B) 地籍档案与信息管理
C) 土地统计
D) 地籍测量
解析:
相对于村庄地籍调查,城镇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比较高,其比例尺一般为()。
A) 1:1000或1:2000
B) 1:500或1:1000
C) 1:1500或1:2500
D) 1:1000或1:2050
解析:
界址发生变化时宗地信息的变更一般不涉及()。
A) 新增出让用地
B) 新增划拨用地
C) 宗地分割和合并
D) 宗地内地物的改变
现阶段,我国在地籍测量中主要采用()土地分类系统。
A) 一种
B) 二种
C) 三种
D) 四种
现代地籍是以()为基础的地籍信息系统。
A) 村
B) 宗地
C) 土地地块
D) 街坊
解析:
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将土地分为()个一级类和57个二级类。
A) 3
B) 8
C) 12
D) 15
解析: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监教场所用地属于()。
A) 特殊用地
B) 其他土地
C) 教育用地
D)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解析:
灌木林地是指灌木覆盖度()的林地。
A) ≤20%
B) ≥20%
C) ≤40%
D) ≥40%
根据《土地分类(试行)》,下列土地中不属于一级类的是()。
A) 建设用地
B) 农用地
C) 未利用地
D) 工矿仓储
解析:
村庄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A) 1:5000
B) 1:2000
C) 1:500
D) 1:100
村庄初始地籍调查的范围包括()。
A) 城镇郊区、集镇、村庄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
B) 集镇、村庄、建制镇
C) 城镇郊区、建制镇和独立工矿的用地
D)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和独立工矿的用地
村庄初始地籍调查的范围不包括()。
A) 城镇郊区、集镇、村庄用地
B) 国有农、林、牧、渔场用地
C) 建制镇用地
D)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的非农业建筑用地
掌握()是国家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依据。
A) 土地覆盖的特征
B) 土地用途的差异
C) 土地经营的特点
D) 土地利用现状
对城镇地籍测量的精度要求也比较高,城镇地籍图的比例尺一般为()。
A) 1:2000
B) 1:500
C) 1:50
D) 1:100